今日在 Write.as 开博,顺便讲讲自己多年来关于文章记录的心得

独立博客已成历史

时隔多年,我又开始写博客了。十多年前我经常在 bo-blog、WordPress 之间徘徊,后来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想要跟以前的自己说再见,所以把博客彻底停掉了,长期以来用的域名也丢掉了。

其实回想当初写博客的时候,自己虽然很用心,时常更换一些 theme,添加一些插件,甚至还自己在 WordPress 发布过一款插件,但是每日访问量少的可怜,博客的评论中也大部分都是来发垃圾外链的。不禁在思考,自己使用独立博客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否有必要花费大量精力维护一个除了自己没什么人看的博客?答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

有人可能要讲,独立博客其实也没什么需要花费精力的地方啊,买域名、VPS,安装 WordPress 都是分分钟的事情,有那么麻烦吗?这个问题对于有大量空闲时间和精力的人(比如学生)来讲,确实是这样,对他们来说生活中并没有太多的其他的事项需要处理。随着年龄增长,工作繁杂以及成家立业以后,每日大脑中思考的杂项大约是学生时代的上百倍,就连吃饭睡觉这样的事情有时候都会消耗精力。维护服务器域名需要记着续费,并且服务器可能还会被黑客入侵,你要去花费时间做一些基础的防护工作,加上哪天博客忽然访问不了了还需要去诊断原因。这种需要经常“惦记着它”的微小压力,会逐渐积累直至某一天将你击溃,产生放弃独立博客的想法。对于成年人来讲,大多数是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开始追求安逸抵制麻烦,并不会像年少时候那样喜欢折腾了。

两种文章记录方式

虽说放弃了独立博客,但是对于一个偶尔折腾一下的人来说,还是会有需求来记录一些技术操作或者经过整理的想法的。根据公开性质的不同,我把记录分为两类:

给自己看的文章

如果涉及到了不适合公开的隐私类型文章,则记录在本地的日记里,这些是专门给自己看的。这类文章一般有如下诉求:

  1. 数据本地化 因为不需要分享,所以没有必要将文章发布在公网;

  2. 支持第三方备份并多端同步数据 能够在私有云上备份数据,比如 Dropbox 等,并且在多个设备上自动同步。谨慎使用软件自带的云端同步服务,因为你无法判断服务提供者是否会将你的内容用于大数据分析或者提供给第三者。

  3. 私密性 最好能够加密文章数据,并且能够设定访问软件界面的密码。这涉及到两个场景:如果你的电脑硬盘被别人暴力夺取或悄悄偷走,你写的文章是否能够被读取?如果你在开机状态下离开了几分钟,潜入到电脑前的第三者是否能够读取到你的文章信息?

  4. 纯文本编辑 因为技术取向,对于暗地里操作格式的富文本编辑器非常厌恶,所以支持 markdown 几乎是必须的。

我考察了很多的日记软件,比如 Evernote、OneNote、SimpleNote 等各种知名或者不知名的软件(国产的一个没试过),最终发现一个终极软件:Standard Notes。推荐原因不展开说,完全满足以上 1、2、3、4。

自己认为有传播价值同时也希望别人能看到的文章

这就是传统的网络博客适用的场景,本想着自己再建一个 WordPress 博客,回味以前独立博客的体验真的有些担心能否坚持。并且目前市面上的博客系统重的太重,轻的太轻。重的系统有如 WordPress 之流,PHP + MySQL,代码动辄几十上百兆字节,功能繁杂无比。相比个人博客,WordPress 更适合做多栏目多分类,每日更新很多条的大中型资讯网站。轻的博客系统有各种基于 GitHub 的生成器,比如 Hexo、Jekyll。这类型系统使用起来很繁琐,传统的撰写、发布操作被复杂化,你需要先对 Git 有初步了解才可以使用,然后各种命令提交、合并、Push。与其说是在写博客,更不如说是在不停地把玩 Git 命令。在这种现状下,我认为有必要使用一种功能简约、操作简单、省心省力的博客服务,也没费太大心思就找到了,那就是 write.as。

当使用一种免费或者付费服务时,首先要思考对方的经营模式是什么,他是否有盈利,盈利模式是否能够支持服务维持下去的开支。目前从我对 write.as 的简单观察来看,这家服务提供商成本很低,并且系统维护起来并不太复杂,或许背后是一个几人的小团队。目前的付费模式完全可能支持他们继续下去。

以上部分是对长文章类型的总结,这些文字写作环境以 PC 端为佳。大段的文字要在大屏幕下配合键盘(最好是机械键盘)才方便撰写,有时候要旁征博引,需要在不同的网页、文件等资源切换,这个时候使用电脑来操作能够事半功倍。所以对于移动端并没有要求。

短文或想法分享

使用日记软件或者博客服务对于内容较多的长文章来讲很合适,但是对于一些几十字的短句、瞬间闪过的想法以及照片+配文的场景来说,是完全不适用的。这种情况下需要类似微博、微信朋友圈或 Twitter 的 timeline 模式才会产生最佳的体验。当时立即想到了使用 Twitter。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Twitter 是一个热闹嘈杂的地方,用户多而杂,精英、小白和无脑黑都混在了一起,很难发现值得去 Follow 的账号,因此信息流中往往的都是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还有一些国内翻墙后的愤青,无论有理无理都想要黑一把某党某国,似乎不谈这些自己就跟不上 Twitter 的潮流。自己只是想找到一个能发表闲言碎语的地方,最好能安静一些,远离那些与自己不在一个象限内的人。

mastodon 是在我有了相关需求之后很久才出现的。因此在发现它之后我大致看了看便立刻搭建一个实例试用起来。开始的时候是被实例+网络的分布式结构吸引,听起来非常新颖,似乎有着很大的潜力值得来深究一下。试用一段时间后发现,无论在 Web 端还是 APP 端,mastodon 的体验都不输 Twitter。与 Twitter 不同的是,mastodon 是一个非常新的东西,关注并使用 mastodon 的用户,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是一个好奇心强并且内心追求新鲜事物的人,这样的人正好是我希望去了解更多的群体,在这里往往能接触到新的理念和思维。对 “mastodon” 不太满意的地方是我并不喜欢这个名字,英文角度来看字母太多打起来不方便,中文翻译又叫长毛象,听起来让人无好感。